海绵动态
首页 > 海绵城市 > 海绵动态
权威专家解读“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趋
发布时间:6/14/2016 3:06:47 PM  浏览次数:4092  所属分类:海绵动态

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鼓励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政府希望通过海绵城市的建立雨水收集系统,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公共政策的推动下,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申报与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本次研讨沙龙邀请了经济、规划、景观、水务等行业相关学者、专家、规划师、设计师共同对政策的解读、改变的发生、问题的涌现进行讨论与辨析。


从公共政策角度探讨海绵城市实施

    在过去一年中,与我们关系非常密切的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中,除了海绵城市建设外,大家也定会关注划定永久保护区,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水利保护红线等,所有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舞台,设计不再是画图,而需要非常精准地与土地合作,理解人的生活。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一是径流控制,包括总量、峰值和峰值的时间。

    二是污染负荷控制。

    如何评估雨水系统的成功与失败,是将来海绵城市建设的最大问题。其中LID低影响开发技术要求完全与开发前的水文现象能够吻合,即让开发后和开发前的整个水文过程基本一致。

    美国现在千方百计在尝试,但我支持波特兰提出的现在城市已经发展到不可能再到所谓的开发前状态理念。美国有些地方可以达到开发前,因为美国是各个州自己制定自己的目标,而像波特兰这样的城市根本做不到。

    所以关于开发前如何定义,他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认为生态过程一旦破坏是不可逆的,要恢复到何种程度,也值得商议。海绵城市包括径流的控制和污染负荷,这方面因地区不同也有不同的目标。


海绵城市的喜与忧

    我们对海绵城市和LID关系,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的认识都需进一步探究。我们才刚刚开始,在很多方面,技术上远远不成熟,我觉得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在国内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里,提出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概念,它确实推动了海绵城市和LID的发展,至少在总书记提出以后,我们有一本指导全国的技术指南,可以指导行动是很不错的,可以成为设计依据,在建设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和评审时,技术导则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是非常重要的具体量化的指标。

    但其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对于初始条件的考虑,如土壤情况、地质情况、坡度情况、植被情况等,现在根据导则查表即可。可根据不同的降雨情况,统计出对应的降雨的频次,即降雨的控制率,最后对应降雨的量。但是实际做规划时,相当多的城市达不到80%的控制率。所以怎么通过年径流总更合理地作为理论依据来支持设计,欢迎大家继续研究。

 

海绵城市与PPP

    我今天主要讲述三方面内容。

    第一,是海绵城市,站在市场的角度如何看待海绵城市。

    第二,是公私合营PPP,它的概念与内在逻辑。

    第三,是结合行业趋势,谈PPP背景下的海绵城市建设。


PPP的核心有四个特点。

    第一,全生命周期。政府过去把设计、建造、运营、维护这四个过程分开,单独请设计、建设、运营单位,加起来的费用一定超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第二,物有所值。UFM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内部变相做的投资回报率测算,计算PPP是否合适。

    第三,风险共担。地方政府承担一定的责任,社会资本也承担责任,几率相同。

    第四,激励相容。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业主。过往这十几年,房地产快速发展,业主缺乏思考,但是今天业主是PPP项目公司,有社会资本在里面,其实无异于过去的房地产开发商。大家可以想象,我们未来要面对什么样的业主。

 

海绵城市的意义在哪?

     生态城市是一个多脚生物,至少有八只脚,需要包括很多的专业来实现。海绵城市和雨水的问题,就是生态城市的一只脚,没有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就是瘸腿。

    但海绵城市是靠什么来支撑的,我们究竟该如何去落实它呢?海绵城市现在有很多的解读,而以我狭隘的理解,真正的海绵城市就是现代雨洪综合管理。习主席所讲的三个自然,自然下渗、自然积蓄、自然净化,说的就是低影响开发,就是雨水问题。我们团队和建设部主导编制的《海绵城市指南》中的核心内涵,也主要是雨洪管理。实际上,如果也把海绵城市看做一个生物,至少有两条腿。我们再把它归纳一下,其实就是灰色和绿色两套基础设施系统。


海绵城市中的雨水管理

    我们对水的认知其实还存在着很多误解,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去做实验来研究水的现象,观察河流冰川的形象,来发现水与景观的关系。

    传统的模式是像一个筛子一样,把水都留在池子上,如果堵住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风险。而我们的目标是将绿色基础设施与蓝色基础设施结合,从整个城市的层面提升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政策层面上,德国有莱茵河系统,我们欧洲公司的位置就是在莱茵河发源地。通过一个水的框架性导则,德国大大小小的河流,从流域尺度上首先要提供一个认证,来证明我们流域的管理是合乎这个标准的。

    1998年德国发布了一个可持续的水政策,我们公司也参与起草了一部分。在德国或者国际上,通过众多的实施的工程,我们反过来总结了一下,绿色基础设施一般会节约30%的造价,这种投资上的减少,是我们说服甲方和投放方的一个有力工具。

 

中国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理念的一种转变,它会融合到城市建设的各行各业。同时,它应当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有序发展。

     现在的国家给了补助,支撑十六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放手让大家去搞,但是放手并不等于撒手。中央无偿给城市提供十几个亿的资金,这个诱惑力太大了。但无论是LID也好,海绵城市也好,具体操作起来是一个城市理念的转变,它会融合城市建设的各行各业。同时,它应当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还要尊重城市建设和自然系统修复的客观规律。最后,大家也需要学习政治。

     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外,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回到我的哲学观点,生态是不可以建设的,自然生态是天然赋予我们的系统,是资源天然系统要素和人类要素之间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人也不过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国内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布里斯托尔Harbourside公共区域景观设计的最后阶段由英国景观建筑师Grant联合公司完成。布里斯托尔Harbourside已经获得了好几个奖项,包括星期日泰晤士报英国家庭奖,表彰其综合用途开发(2012)和建筑黄金标准(2008)。再建项目完成之际,布里斯托尔庆祝自己在2015年成为欧洲绿色之都——授予优秀的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创造力、文化和创新的城市。

    可持续城市排水: 可持续城市排水将雨水从建筑屋顶导流至港口,通过一系列管道、渠道和小溪,还可以灌溉种植。浮动的海港边缘芦苇在水进入港口之前过滤雨水和地表水。芦苇也创造了宝贵的栖息地,并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水边设置。其他栖息地包括面对中央广场的绿墙。



    金华燕尾洲公园

    通过一个实验性工程,探索了如何通过设计,实现景观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弹性。重点探索了如何与洪水为友,建立适应性防洪堤、适应性植被和百分之百的透水铺装的设计,来实现景观的生态弹性;适应与多方向人流的步行和桥梁系统,建立社区纽带。灵动的流线设计语言,将场地上的原有流线型建筑、季节性的水流和川流不息的人流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溶解场地,解决了瞬时人流和日常休闲空间的使用矛盾,创造了富有弹性的体验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实现了景观的社会弹性;设计从当地富有历史和文化意味的 “板凳龙”传统舞龙习俗中获得灵感,设计了一条富有动感、与洪水相适应的步行桥,将被河流分割的两岸城市联接在一起,并使河漫滩成富有弹性的可使用景观,形成了被称为金华市最富有诗意的景观,将断裂的文脉联接起来,强化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了景观的文化弹性(by 土人设计)。



     法国马恩河畔莱佩尔勒Perreux河岸景观设计

     马恩河畔莱佩尔勒市重新思考了与河流的联系,把它看成是一个主要的环境、社会、城市和政治问题。该项目的目标在于让人们重新记起河岸,让其他种类的动植物回归马恩河岸,焕发河岸的活力,弱化水与城市的界限。混凝土防护转变成植物防御,抵御洪水泛滥,扩大环境功能。河岸一旦被改造成景观(阴凉、植被、适宜的地表、照明设备、装置),人们就会被水景吸引,开始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与城市的联系。


 

4结语

    随着4月初试点城市名单的正式公布,一股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在全国兴起。热潮之下更需冷思考。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的巨大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许多问题有待深思。海绵城市的实质就是用现代雨洪管理来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雨洪及生态问题,实现像自然界那样的平衡。城市化区域对雨洪的综合性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传统的城市水网管道的建设,还包括城市的发展模式、规划、土地利用等等,需要各个专业的配合。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为行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更面临着诸多有待探讨的现实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的符号和愿景很好,但是大家如果认识不到问题的实质,并且不能踏踏实实地将其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可能会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