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ram于1987年首次使用Ecohydrology这个术语(Ingram, 1987),作者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和理解苏格兰地区泥炭湿地中的水文过程和特征。随后一段时间里,Ecohydrology这个术语分别被生态学工作者、湖泊学工作者、水文学工作者使用,以描述研究工作中所涉及的生态学、水文学和湖泊学等学科的交叉部分(王根绪 and 钱鞠 et al., 2001; 严登华 and 何岩 et al., 2001)。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时期。全球人口急剧增加,科学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人类自身为了最求最大的物质生活享受,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造成了当今威胁地球环境安全和人类自身能否持续生存的重大环境危机,特别突出的表现为淡水资源日益短缺,有限的淡水资源的水质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的问题。人们遗憾的发现,虽然在生态学、水文学和其它技术科学方面各自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当运用单一学科知识和方法时,难以有效缓解上述提到的全球性问题(夏军 and 丰华丽 et al., 2003)。因此,科学界努力寻求新的方法!
1992年在Dublin召开的国际水环境大会上,首次把Ingram所组合的术语Ecohydrology提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认为该学科是建立在生态学、水文学等专门学科基础上的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夏军 and 丰华丽 et al., 2003)。对应用该学科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寄于厚望。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水文计划(IHP)项目的第五、第六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通过项目的执行,以完善该新兴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并为以后的应用奠定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虽然对于生态水文学的概念(或定义)的表述仍然没有达到统一,但是大量的研究实践和一系列的成果已经超越了概念的争论。2000年第16卷的《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工程)杂志以专辑的形式全面总结了IHP-V2.2/2.3项目活动的成果(Zalewski, 2000)。2004年联合国环境发展署(UNEP)出版了《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 Ecohydrology & Phytotechnology - Manual》,该成果的出版既是IHP-VI阶段性成果,又指出了该学科的发展方向(Zalewski, 2002)。另外,2001年开始,以波兰罗兹大学的M. Zalewski教授为特约主编的该领域的学术期刊《Ecohydrology & Hydrobiology》创刊。2005年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项目和波兰政府的支持下,以波兰罗兹大学为依托组建了欧洲地区生态水文学中心。上述一些的活动极大促进了该学科的健康、良性的发展,可以说目前该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学科理论的建立和方法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正成为该领域学者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最终将为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操作性较强的方法。
经过10余年的发展,生态水文学已经成为描述各类生态系统(如干旱区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中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水文学机制的学科,探讨植物如何影响水文过程及水文过程如何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并认为是生态学和水文学的交叉学科。该领域的学者公认植物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植物与水的关系是关键内容,土壤水是联系植物和水的重要过程,尺度问题是生态水文学的重点。同时,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模拟研究已经成为生态水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学者对于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人员较少、分布比较零散,目前所关注的生态系统类型单一(限于湿地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类型)(王根绪 and 钱鞠 et al., 2001; 严登华 and 何岩 et al., 2001; 赵文智 and 程国栋, 2001)。特别是对于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区域,由于地形较为复杂,地面起伏较大,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这些生态系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是研究生态水文学规律的天然实验室。遗憾的是,目前在该区域内还没有开展相应的生态水文学研究。
介绍和引进生态水文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其操作性强,能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方法体系,以解决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子孙万代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Ingram, H. A. (1987). Ecohydrology of Scottish peatlands.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gburgh: Earth Sciences 78 (4): 287-296.
Zalewski, M. (2000). Ecohydrology -- the scientific background to use
ecosystem properties as management tools toward sustain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6 (1): 1-8.
Zalewski, M., Ed. (2002). Guidelines for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he
Watershed -- Phytotechnology and Ecohydrology. UNEP-IETC, Freshewater Management Series 5
王根绪, 钱鞠, 程国栋 (2001). 生态水文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16 (3): 314-323.
夏军, 丰华丽, 谈戈, 王纲胜, 朱永华 (2003). 生态水文学——概念、框架和体系. 灌溉排水学报 22 (1): 4-10.
严登华, 何岩, 邓伟, 王春梅, 侯佑泽, 历彩虹 (2001).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1 (5): 467-473.
赵文智, 程国栋 (2001). 生态水文学—揭示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水文学机制的科学. 冰川冻土 23 (4): 450-457.